close

imm019_20A.jpg

來德國九個月,VHS的B1與Orientierungskurse都暫時告一段落了。

當初也沒好好查資料,聽著朋友推薦,隨興地詢問後幸運地報上了每週五天的密集課程。

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個密集課是為了新住民開設的融合課程(Intergrationkurse),持長期簽證還可以享有優惠。

只是隨著大批湧入的難民,課程需求急增,據說是一位難求。

 

還記得第一天,看到班上一大半的人都是中東臉孔。那時候不知道北部的漢堡其實也有不少難民,還以為個個都是來留學的。

一個班有20幾個人,上課模式跟在台北上課時相當不同。有位老師死都不說英文,我常常鴨子聽雷。

新單字叫你自己回家看,同學們時不時以阿拉伯語隔空交談,然後一坐就是五個小時,實在覺得好不適應。

 

於是常常想念在台北上德文那兩個月,第二期還因為人數不足差點無法開班。

7,8個人的小團體上起課來十分融洽,讓我開心地度過了兩個月!

還結交了好朋友♡

 

因為戰爭,這些來自敘利亞或是周邊國家的同學們有的甚至還沒完成學業,就被迫離開家園,長途跋涉來到德國,卻在經歷這些之後依然開朗健談又熱情。

我心中覺得很敬佩,也欣慰自己成長在沒有戰爭的國家與年代。

 

可是說到學習態度,實在有時候讓人不是很欣賞。

有些人也許是因為常常得跑Job-center,於是常常缺席或是作業不寫;

有些人打斷老師或別人的發言,或是別人發言中逕自使用阿拉伯語大聲聊天;

還有人老是跑出去接電話,或是煙癮發作,不等休息時間就兩三人約去樓下抽煙。

老師們常常半開玩笑地說我們這裡是Kindergarten(幼稚園),有位甚至還曾經拿一個鈴來,場面不受控制時就噹個兩三下...(這老師也實在是讓人無語)

 

他們有時候批評德國政府,有時候批評德國人;有人嫌德國薪水太少,說以後要去杜拜賺。

說真的起初我十分不以為然,覺得在這裡受到德國庇護怎麼可以不感激還批評呢?

不過一個朋友說在身為難民前,他們首先是一個人,當然有人權,更有權利發表不滿與批評。

於是我反省了當初那傲慢的不以為然。(同時覺得要有這種開闊的胸襟也太不容易!)

 

班上有位男同學,常常情緒不穩,不是很亢奮就是很低落,能夠感覺得出他心中的躁動不安。

他常常嘲諷地說德國都被難民淹沒了,去中央車站都看不到金髮碧眼的德國人,只看到一大堆難民這類的話,我總不是很明白他想表達什麽。

有一次老師告訴他:「當難民沒有什麽好羞愧的。」(這位老師對大家一視同仁的態度及直來直往的性格讓人十分喜歡)

於是我想,我在他身上感受到的那股類似憤世嫉俗的情緒也許是來自被迫離開家鄉,來到異地寄人籬下的自卑與羞愧。

日文有句話說「肩身が狭い」,就是在社會上無容身之處,無法抬頭挺胸,感到丟臉的意思。

就是這種感覺吧。我剛來的時候因為自己黃皮膚,也有這種不管去到哪都覺得肩膀很窄的莫名自卑感...。

 

有篇文章提到的法國的社會福利及對難民的庇護情形都等與德國相去不遠,讓人覺得心有戚戚焉。

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505&nid=7273

 

而那位男同學,其實曾經得到一份實習的工作,不久後卻聽他說被開除了,因為老闆說他德文說得不好。

雖然我沒有資格與立場去評斷什麽,但看看文章裡提到的那位女生,忍不住想會不會是態度的問題呢?

話說既來之,則安之。

不論是什麽原因,抱著什麽心態來到這裡,將來是繼續留著還是離去都好,既然都來了,應該給自己或別人多一點尊重,打開心胸好好嘗試融入當地生活。

總是也會有好事的吧!

 

而我至少也是有打開心胸接納了漢堡的鳥天氣啊(笑)

 

arrow
arrow

    akiaki7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